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400-029-1988
万缘动态
行业信息
公司公告

电话:400-029-1988 37151988

手机:18681971988

邮箱: 1920181618@qq.com

万缘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万缘动态
养鸡致富奔“钱”程
发布时间:2014-08-21 | 发布单位:

藏历新年前夕,天气乍暖还寒,记者顺着扎曲河溯流而上,前往昌都地区第一个大型养鸡场所在地——昌都县如意乡桑多村采访。一踏进地处城郊的桑多村,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群山环抱,依山傍水,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在这诗情画意般的天地间,有着天然的生态养殖优势。

   快到养鸡场老板普布家门口时,一片偌大的养鸡场呈现在记者面前。鸡场内,一群群鸡悠闲地啄食、嬉戏。在养殖大棚里,3000余只蛋鸡“咯咯”地叫唤着,热闹非凡。不计其数的鸡蛋整齐地排列在笼内,刚产出的鸡蛋稳稳地滑落在笼下的铁栏网中,像是一个个金灿灿的“金蛋蛋”。普布面带笑容地跟记者分享着他的“养鸡经”。

   普布是山南人,十多年前与妻子卓玛结婚后落户在昌都县如意乡桑多村,经营起了沙石场、家具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商人。后来,有了本钱的他又凭着过人的胆识,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终于走上了发展山地生态养鸡之路,实现着他的致富梦想,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2012年,不满现实、渴望做更大生意的普布,看到昌都市场对生态藏鸡的旺盛需求,在县扶贫办公室的46万元扶贫资金的帮助下,自己筹措资金70万元,第一次办起了养鸡场,共养殖了2000多只本地土鸡。

 “由于当时缺乏养殖技术,把握不了市场行情,一年下来不仅没赚一分钱,反而把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沙石场和家具厂也亏进去了。”普布回忆起第一次养鸡的惨痛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第一次养鸡失败了,家里人很不理解,妻子也对他不停地抱怨,普布自己也很恼火。有了这次饲养经验和教训,不服输的普布说服家人,毅然决定再去拼一把。

   2013年3月,地县扶贫办公室和农牧局为普布再次送来了政策,地区扶贫办支持他370万元、农牧局支持他70万元,他自己也投资130多万元扩大养殖场规模,开始了他第二次养鸡的尝试。

   万事开头难,在建养鸡场初期,普布和妻子住在临时搭建的小棚里,不怕风吹日晒,吃尽了苦头。终于在2013年11月,普布的占地50亩的新养殖场建成了,而且还购买了3300多只藏鸡、藏白鸡鸡苗进行饲养。

   通过上次的失败,普布清醒地认识到:要科学养鸡,不能仅凭着性子干。于是,他开始专心学习了解鸡的生长规律、鸡的品种特性、疾病防治等知识,同时还派出技术员专门到拉萨学习养殖技术。白天,他细心观察鸡的生活习性,给小鸡喂食,给鸡舍消毒;晚上,他在灯光下认真研读养鸡的有关资料。

   谈到这次养殖,普布充满信心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个藏鸡蛋市场价是3至5元,他的鸡场现在有3000多只鸡,一天下一个蛋,一天的收入就很可观。“下一步,我还打算自己进行人工孵化鸡苗,一年下来光卖鸡苗的收入估计也有几十万。”普布说。

   3000多只鸡,每天要产生鸡粪数百斤,处理这些鸡粪成了一个难题。于是,普布又想到了变废为宝,他在鸡场旁边修建了4座温室大棚,把鸡粪当农家有机肥用作大棚种植的肥料,不仅省去了购买化学肥料的成本,又能发展生态农业。

   19岁的加央顿珠是桑多村村民,由于家里比较贫困,加上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就业成了一大难题。而普布聘用了他,还专门派他到拉萨学习养殖技术,并聘请他当技术员,一个月下来,加央顿珠能挣到2000多元的工资。他一边捡着鸡栏里的鸡蛋一边告诉记者:“我是来这儿学经验、学技术的,等到技术成熟后我也想尝试着去养鸡。”

   谈到以后的发展,普布笑着说:“现在我的养殖场才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积累更多的养殖经验,等到养殖场壮大后,想采取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创业。”

 “禽类养殖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利益高的特点,是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昌都地区扶贫办主任泽仁江村说,今后,各级扶贫农发部门要将产业化项目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进行重点投资扶持,加大对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展各种实用人才培训,以能人带动、协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村党支部带动等多种方式,促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群众现金收入。